搜尋
Close this search box.
搜尋
Close this search box.

[ 技術篇 ] DIT(digital imaging technician) 只是數據管理?其實它比你想像的更複雜!

DIT 本是digital imaging technician數字影像工程師的縮寫,但在實際的行業應用中,大多數人認為它只是一個數據管理備份的角色。在國內談及DIT,很多人的印象僅僅是數據管理備份,很多時候只需一人就可以完成,但在電影《歸來》的劇組中,DIT指的是整個團隊完全按照國外先進的DIT管理模式運作,也是國內第一個專業DIT團隊,也是張藝謀首次單獨設置DIT部門來完成整個貫穿前後期的數據管理工作流程。

電視行業的技術工程師實際上是DIT的前身,影視創作全面數位化以後,DIT由單一的某個工種擴展成了整個團隊,隨著技術流程的進步,又融入了影像工作流程和數據管理的豐富內涵。它不再局限於前期拍攝的某個階段,而是滲透到了整個流程的每個環節。

電視行業的技術工程師實際上是DIT的前身,影視創作全面數位化以後,DIT由單一的某個工種擴展成了整個團隊,隨著技術流程的進步,又融入了影像工作流程和數據管理的豐富內涵。它不再局限於前期拍攝的某個階段,而是滲透到了整個流程的每個環節。

DIT (digital imaging technician) 中的六大關鍵環節

一, 前置工作(Pre-production)

DIT 與攝影師通力合作,以獲得最高的圖像質量與實現攝影上的創意為目標,在攝影機選型、影像控制、信號一致等方面提出專業建議。在電影開拍之前的設備選型階段,DIT就開始參與各項測試,旨在熟悉磨合前期團隊,並利用自身專業數據管理處理能力來協助攝影部門更好的完成各種機型間RAW數據的測試工作。
開拍前要知道最終影片是在什麼平台播放,在攝影師確定好拍攝機型之後,DIT部門要根據影片的要求和預算制定工作方案,包括確定拍攝的工作空間、解析度、拍攝的幀率、備份數量,與剪輯特效部門溝通確定素材對接形式、前後期流程等。
例如:院線電影至少需要4K拍攝、幀率要統一24幀,如果是網絡和電視平台幀率則建議設置25幀,如果涉及到海外版權則可能需要用50幀拍攝。

二,前期現場色彩管理(On-set)

測量曝光,設置LUT,以及決定機器設定。這個階段DIT的任務就是協助攝影獲得最佳畫面。完整的現場色彩管理可以延伸到前期測試階段,在攝製組確定攝影機機型後,DIT要根據該機型設計現場色彩管理的流程,具體包括設置監看LUT,搭建現場實時調色環境,備份實時調色參數作為最終配光調色時的參考。

三,數據備份、轉碼及傳輸Data backup、transcode and transfer

大多數人最初對DIT的理解就是數據管理備份,保證數據安全。一般的做法是同時在不同的物理硬碟上備份三份數據,以避免因為硬碟或數據損壞帶來的無法彌補的損失。電影《歸來》使用 SONY F65攝影機拍攝,DIT工程師使用SONYSR-PC4 數據存儲傳輸單元將存儲卡複製到存儲設備中,隨後將數據導入到Codex Vault數據管理系統中進行備份、轉碼。備份環節採用LTO數據流磁帶雙備份,一份留DIT部門保存,一份最終交由DI後期公司處理元數據使用。

四,工作樣片(Dailies)

這個階段的主要工作是對原素材的轉碼。不同的數字攝影機機型,官方大多會提供標準的轉換軟體和流程。對於SONY F65 記錄的16比特RAW數據,比較理想的方案是 Codex Vault,在加載由索尼提供的LUT文件後,可以同時轉碼為三種文件格式。比如樣片剪輯採用Final Cut Pro X,由於其支持的原生格式是ProRes,所以轉碼為ProRes 422、ProRes 422(Proxy)和H.264的MOV格式最為方便製作。
如果沒有官方提供的工具,也可以用第三方的DI軟體轉碼,像DaVinciResolve,在轉碼之前既可以錄入Metadata信息,同時在轉換的過程中還可以再次確認素材的完整度。
當天拍攝的素材都要進過專門的卷號、鏡號、時間等標識,連聲音素材的整理也嚴格按照鏡頭匹配完整,由DIT部門與當天交給現場剪輯師,進行工作樣片的剪輯。轉碼要注意選擇正確的輸出格式和編碼,設置正確的文件夾位置。根據剪輯特效部門的要求添加素材信息水印。轉碼完成後對比原始和代理文件夾,避免遺漏。

五,剪輯Editorial

在剪輯階段,DIT的主要工作是協助剪輯部門對素材進行套底和回批。套底回批這兩個詞一直困擾著後期剪輯相關的製作人員,即使是經驗豐富的技術員,也常常覺得「套底、回批」這倆詞「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其實這兩個詞是針對提高剪輯及調色效率而發明出來的一種「行話」。
套底指通過降低原素材質量(也就是所說的給原始素材做代理,一般包括縮小畫幅尺寸和降低碼流)保證剪輯工作的流暢性,然後在配光調色合成階段重新連結原始高質量素材完成製作回批是指通過配光調色以後,由DI軟體輸出XML或者EDL等中間連結文件重新導入剪輯軟體中進行輸出或進一步精剪的操作。
「套底」一詞最早出現在電影後期的製作過程中,在導演完成了電影剪輯的工作版後,對其實施同鏡號、同場景、同呎碼、同特效的「套印」,以便進一步修改、合成後拷貝發行。
上世紀80年代初,電視技術得到了快速的發展,英美等一些國家的電視機構和獨立電視人,將電影「套底」概念運用於電視節目的後期「線性」編輯中。當時基於保護素材帶的願望,避免在反覆編輯過程中劃傷、拉傷或損壞母帶所造成的不必要損失,人們根據電影剪輯的「套底」模式,設計出初編和脫機編輯的方法。
即將原始素材複製成一個相對較低檔次的版本,複製版不僅有相同的圖像,而且還具有相同的時間碼和用戶碼。將複製版在低端編輯設備上進行初編(樣片)。初編時把所有用到的精選鏡頭和連接順序等的數據信息一一記錄在案,產生定義編輯點的編輯決定表(即EDL表)。
將導出的EDL 表輸入至高端編輯控制器內,控制廣播級錄像機根據記錄數據對原素材進行精編,最終完成廣播級成品帶的輸出。概括而言,當時所謂「套底」技術,就是先在低端的編輯系統上進行「樣片」的編輯,完成後再用高端編輯系統根據「樣片」的信息,對原素材進行「回批」的技術。
隨著影視事業的發展和數位技術的推廣,非線性編輯系統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當初因反覆編輯可能損壞母帶的問題已不復存在,致使電視節目編輯的「套底」技術逐漸淡化。然而,隨著4K、6K時代的到來以及DI工作流程的普及,編輯設備「現狀」與電影級畫面「質量」之間的矛盾將日顯突出,數字「套底」技術重新回到後期製作流程。

六,調色Grading

DIT部門在剪輯工作結束後還會配合DI後期進行工作,其所保管的元數據會始終保證整個電影製作完成出片,這是DIT部門關鍵的職責。
藉助於規範科學的DIT管理流程,拍攝現場導演和攝影指導的決策和整個團隊的創作成果,都會通過DIT元數據傳遞到後期製作部門。尤其是現場調色的結果,DIT部門要把前期拍攝時攝影確定的影調和色彩風格以LUTs或Stills的方式交給調色師參考。這樣既可以有效傳遞創作信息,又可以提高後期調色的效率,大大縮短整個製作周期。
目前國內專業DIT團隊剛剛起步,很多影視作品的創作還沒有完全按照DIT管理的規範來操作。隨之影視工業的全面數位化,DIT必將在整個工業流程中發揮關鍵作用。

出處:https://kknews.cc/zh-tw/career/5eg6gak.html

如有任何使用上的問題都可以與我們詢問喔

潤橙實業有限公司  
服務時間| 週一至週五10:00 – 18:00
聯絡電話| 02-2559-8191
客服信箱| [email protected]
LINE客服| @622xsome

         

Facebook 外掛功能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