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者》由北京電影學院雷九思和北京師範大學艾斯淇共同導演創作,宋兵兵擔任攝影指導,胡致僑、武晗磊、焦澤洋擔任燈光指導,講述了一位父親陪伴自己失明重病的女兒走到生命盡頭並努力達成她願望。
這次《聆聽者》的創作團隊採用 DZOFILM 電影鏡頭中玄峰系列,作為拍攝使用,來營造出溫暖而真摯的畫面。那導演是如何善用各種焦段的電影鏡頭讓每個畫面呈現出要傳遞的質感? 以及實際使用 DZO玄峰系列電影鏡頭的感想如何? 與我們一起來揭秘短片創作的背後拍攝理念與細節以及為何會選擇玄峰系列電影鏡頭,
01/關於《聆聽者》的創作背景
本片靈感來源是忽然想到一個“可以聽到他人內心的能力”的設定,創作思路來自於我們多次的改動和商討,原本是打算拍成有些科幻的現實題材短片,表達的內核原本是“能聽到他人內心也許並不是好事,且沒有必要”,但經過多次討論,最後決定想要拍攝一個簡單又真誠的故事,因此劇情從“能聆聽到他人內心”的科幻設定轉變為“因為愛和理解所以能聽到他人內心”的親情向設定。
影片取材於熱點話題“空巢”,但是作品卻以父親缺少對於生活不便的“空巢女兒”的陪伴,來闡釋“空巢”這一熱點話題中未提及的陪伴應當是雙向奔赴這一概念,反應人們在節奏愈來愈快的時代中淡化了應有的情感。
02/透過此部作品想傳遞什麼概念?
影片講述了一位失明重症的女兒和終日奔波的喪偶父親相依為命的故事。影片的開頭父親是女兒的聆聽者,為她的訴求而奔波著,在他眼裡女兒一直是一個需要被關愛的、不懂世事的小女孩,但其實他也忽略了女兒真正的訴求。故事的最後,女兒離開了人世,父親通過女兒的筆記才發現原來女兒把自己的所作所為都聽在了心裡,原來女兒更害怕孤獨渴望陪伴。
“如果哪天我安靜的離開了您,不要傷心,請繼續生活下去,我會永遠永遠永遠陪伴著您的”。女兒走了,但愛還在。真正的聆聽不只是陪伴還有理解和懂得,希望我們都能珍惜身邊的人,深入彼此的內心認真聆聽,少些孤單多份希望。
03/前期籌備,在攝影方面做了什麼準備工作?
我們希望這部片子能更偏向寫實,想要鏡頭畫面色彩的呈現足夠還原,而非鏡頭的風格化。另外,我們想通過更多手持攝影的方式傳達出更多人物的情緒,所以在影片分鏡設計時就確定了對於鏡頭的要求:有足夠優秀素質的鍍膜能夠還原本真色彩,能足夠輕便且不用對跟焦輪等配件進行調整,更換鏡頭就能直接開機以適應不同的場景。
04/影片中是如何利用電影鏡頭,去表達情感氛圍。
因為影片整體是現實主義風格,所以我們通常是以小景別的手持拍攝為主。父女間的生活普通日常,但彼此內心也保留著一些自己的秘密。拍攝父親的時候,我們通常會用手持攝影,讓畫面更加有動感與呼吸感,傳達出父親複雜的情緒。
而在拍攝女兒時,我們則大量使用了固定機位元,運用穩定的畫面傳達出女兒內心的孤獨與渴望。通過動靜結合的畫面來“維持”女兒與父親之間的“平衡”,保持敘事的連續性。
在展現父女之間對話的時候多採用正反打鏡頭,更好的體現人物之間情感的關係與變化,兩人情緒形成對比,層層遞進將故事展開。
05/選擇DZO玄峰定焦組電影鏡頭的原因?
因為此次手持拍攝比較多,而且幾場車戲需要將攝影機安裝在如影rs穩定器上進行拍攝,所以需要更輕便的電影鏡頭。
所拍攝的實景拍攝室內空間狹小,又要架設滑軌所以要求鏡頭尺寸不宜過大。另外,也必須要保證畫面的品質,所以鏡頭的畸變控制和邊緣素質一定要好,通過權衡商議最後選擇了玄蜂定焦組。
06/不同場景,如何選擇各種焦段的電影鏡頭?
在展現室內場景時,我們選擇了16mm廣角鏡頭,儘量展現出父女兩個人的生活狀態,因為女兒眼睛看不見,所以室內陳設簡單,而且父親把房間打掃的也特別整潔。
在大多數生活場景對話中,我們選擇了35mm鏡頭,它能更好的表現出人物處於環境中的關係和狀態,比如父親和女兒吃飯的場景,父女兩個面對面而坐,父親眉頭緊鎖,面對女兒他是既緊張又擔憂,而女兒非常平靜,不得不接受的事實讓她對生活多了些無奈和坦然。
90mm則用來拍攝一些特寫鏡頭,比如父親的同事因父親在家時間太長給父親發的催促消息、父親在車內睡覺臉上還掛著焦急擔心的神情等這些特寫鏡頭清晰準確,從細節處體現出父親的愛。
07/這次使用DZO玄峰系列電影鏡頭拍攝的感受如何?
玄蜂整套有10支鏡頭,焦段非常齊全,不管是廣角還是細節都能拿捏到位。而且玄蜂每個鏡頭都很輕便小巧,卡口都是一致的設計,所以更換鏡頭也很方便。另外,對焦環阻尼合適,手感非常好,有幾個需要跟焦的鏡頭都是用手動的,非常順滑合手。
我們影片中內景和外景、日景和夜景都有,玄蜂鏡頭在色彩還原上非常優質,人物的膚色非常真實自然,場景更貼近生活,影片更加有現實主義的味道,而且在夜景中,光斑也很好看,畸變暗角幾乎都沒有。